燕州诗社论坛
欢迎加入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燕州诗社论坛
欢迎加入
燕州诗社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七天学会格律诗词》之第三天课程:知对仗

向下

《七天学会格律诗词》之第三天课程:知对仗 Empty 《七天学会格律诗词》之第三天课程:知对仗

帖子 由 春光无限 2012-03-06, 10:14

《七天学会格律诗词》之第三天课程:知对仗
                 
 格律诗词的格律三大要点“声律”、“韵律”、“对仗”(学名也叫“对律”),一旦掌握,后面的势如破竹,所以主要放在前三天开讲。

 “对律”是专门针对格律诗中的律诗来说的,也是律诗都有的特点。对律指律诗中的写作必须讲究对仗的手法,而且必须讲究,否则就不能算是律诗。因此,对律一旦平常化,人们就用“对仗”替代了对律的称法。
  关于对仗,大家并不陌生,因为对联就是专门以对仗为表现手法的一个独立的文学体裁了。而且严格地说,对仗出现的年月日远比格律诗久远,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因为对联的影响实在太大,所以格律诗也将其吸收到自己的格律当中去,成为自身的一大特色了。
  不过有趣的是,很多的人对对联的认识,居然是从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和周星驰的大作《唐伯虎点秋香》的笑料电影中得来的,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也很值得深思呢。
  记忆闪回:——(潜川借用了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呵呵)
  场景一:
  那书生一呆,本以为这字谜颇为难猜,纵然猜出,也得耗上半天,在这窄窄的石梁之上,那少年武功再高,只怕也难以久站,要叫二人知难而退,乖乖的回去,岂知黄蓉竟似不加思索,随口而答,不由得惊讶异常,心想这女孩儿原来绝顶聪明,倒不可不出个极难的题目来难难她,四下一望,见山边一排棕榈,树叶随风而动,宛若挥扇,他是状元之才,即景生情,于是摇了摇手中的折叠扇,说道:“我有一个上联,请小姑娘对对。”黄蓉道:“对对子可不及猜谜儿有趣啦,好罢,我若不对,看来你也不能放我们过去,你出对罢。”
  那书生挥扇指着一排棕榈道:
         “风摆棕榈,千手佛摇折叠扇”
这上联既是即景,又隐然自抬身分。
  黄蓉心道:“我若单以事物相对,不含相关之义,未擅胜场。”游目四顾,只见对面平地上有一座小小寺院,庙前有一个荷塘,此时七月将尽,高山早寒,荷叶已然凋了大半,心中一动,笑道:“对子是有了,只是得罪大叔,说来不便。”那书生道:“但说不妨。”黄蓉道:“你可不许生气。”那书生道:“自然不气。”黄蓉指着他头上戴的逍遥巾道: “好,我的下联是:
         “霜凋荷叶,独脚鬼戴逍遥巾”
  这下联一说,那书生哈哈大笑,说道:“妙极,妙极!不但对仗工整,而且敏捷之至。”郭靖见那莲梗撑着一片枯凋的荷叶,果然像是个独脚鬼戴了一顶逍遥巾,也不禁笑了起来。黄蓉笑道:“别笑,别笑,一摔下去,咱俩可成了两个不戴逍遥巾的小鬼啦!
                     ---------摘自《射雕英雄传》之“一灯大师”

场景二:
宁王想找华太师的茬,带着文武二高手进场,先让绰号为“对穿肠”的参谋上。
参谋对着华太师出对:
       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华太师紧张之余,加上对方有备而来,准备的都是难度很高的对子,一时说不出话来。
宁王:对呀,怎么不对呢,你不给我面子,我可真的要发飙啦!

唐伯虎从旁窜出解围:让我来试试!——
       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宁王:好工整啊!
华太师如释重负,像没妈的孩子找到了娘,一头扑进唐伯虎怀里:华安,你来得正是时候啊!
唐伯虎也像妈妈般拍着华太师的头:没事没事,没事!
宁王:嗯!
参谋:在下是七省文状元兼参谋将军,绰号"对王之王"的对穿肠,阁下是?
唐伯虎:小弟读过两年书,尘世中一个迷途小书僮,华安!
参谋:好,我就来会一会你!
——于是两人摆架势上,先是绕步已探虚实,然后越转越紧,感觉到对手都
不是一般人,于是快近一步,贴身站立,精彩战争即将开始之际,周际
围观之人紧张之际,这两个就差没拿刀砍人的男人忽然相互亲密地吻了一下嘴,围观的众人皆翻倒。
唐伯虎赶紧解释:对不起,我俩惺惺相惜,情不自禁。
参谋:言归正传,我们开始了!
参谋(出对):
       图画里,龙不吟虎不啸,小小书僮可笑可笑!
唐伯虎(当即接对):
       棋盘里,车无轮马无缰,叫声将军提防提防!
众人:好好,对得好!对得好!
参谋(出对):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
唐伯虎(当即接对):
       雨雨风风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
众人:华安真行呀,华安好棒啊!
宁王:快出对,对死他,对死他!
参谋(出对):
       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
唐伯虎(做犹豫状,再做观望状,深呼吸):
       八目共赏,赏花赏月赏秋香!(顺便还看了一下梦中情人秋香,呵呵,暴露真实目的了)
众人:好,好--- ---
参谋(出对):
       我上等威风,显现一身虎胆
唐伯虎(当即接对):
       你下流贱格,露出半个***——各位,到这里,已经开始骂街了!
参谋大怒,开始撕破面皮了:我堂堂参谋将军会输给你个书僮
再出对:
       你家坟头来种树!——纯属骂街
唐伯虎(当即接对):
       汝家澡盆来配鱼!——纯属骂街
参谋(再接对):
       鱼肥果熟入我肚!——纯属骂街
唐伯虎:
       你老娘来亲下厨!——纯属骂街
参谋:啊!(后退数步,口吐鲜血,喷出数尺高,蔚为壮观)
唐伯虎做惊叹状:对对子本为消遣作乐之举,今日穿肠兄竟然对得呕出几十两血,可谓空前绝后,小弟佩服佩服!(晃出一把3公分的小扇子摇啊摇,做书生的潇洒状)

  潜川旁白:其实以上都是历史上的名对,金庸和那导演来盗用了的。不过各位都以为是书或电影里面的了。想不到我们的国粹要靠武侠小说和电影来传播。惭愧呀惭愧
对仗六大要素
     第一个要掌握的内容:律诗分联、对仗六大要素
对仗作为格律诗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法,主要用于增加律诗的表现效果,但并不是非得要用对仗手法的。律诗共八句,中间四句必须采用对仗,倘若写成排律,那就更有难度了,反正前面两句和后面两句可以不用对仗,但中间无论写多少句,都必须是对仗,这也是排律的作品很少,因为要求确实太高。至于绝句,用不用对仗,看作者的心情,也就是说,不要求对仗,但是你在绝句中使用了对仗,也无所谓。

  为了便于区分,律诗是这样分组的,把12、34、56、78分成四组,每组叫一联,每联根据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分别还予以了不通的取名:如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或者首联、颈联、腹联、尾联,甚至还有首联、颈联、颔联、腹联,不过你只要记住是以人的器官为标准,由上往下排下来而已,这没有别的技巧,便于记忆而已)。
案例:
    七律 长征
             作者:***
①红军不怕远征难 ━━┓ 
           ┣━首联
②万水千山只等闲 ━━┛ 
③五岭逶迤腾细浪 ━━┓
           ┣━颔联
④乌蒙磅礴走泥丸 ━━┛ 
⑤金沙水拍云崖暖 ━━┓
           ┣━腹联
⑥大渡桥横铁索寒 ━━┛
⑦更喜岷山千里雪 ━━┓
           ┣━尾联
⑧三军过后尽开颜 ━━┛

  因此,再次重复前面的规定,可以这样理解,只要是律诗,它的颈联和腹联,也就是第二、三联或者说第3、4句,5、6句,必须使用对仗的手法,也就是必须是对联。
  反过来思考,只要是律诗,它的34句、56句,拿出来就是十分工整的对联。
  绝句是不用对仗的,所以绝句不受律诗对律的约束。但作者水平高的时候,他也会在绝句里面也来写成对联,有些是12句,有些是34句,有些所以全对,1234句。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绝句很象是律诗的一半,或是上半部前四句,或是下半部后四句,或是中间四句,这都好像是从律诗截取一部分似的,因此绝句据说以前又称为“截句”,念久了才叫做绝句的。
  譬如:
  绝句12句对仗的示范: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绝句34句对仗的示范: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青月近人。
  绝句全篇都对仗的示范:远看山有色,静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何谓对仗?——对仗也叫对偶,这称呼还真来源于古代宫殿前的仪仗队,两两相对的形式。简单地描述它来说,有以下特征:

1.常规是两句且在格律诗中必须是两句。上句叫出句、上句或上联(特征是最末一个字一定是仄声字);下句叫对句、下句或下联(特征是最末一个字一定是平声字)。
  2.上下两句必须满足六大要素:①字数相等;②节奏相同;③词性相当;④内容相关;⑤平仄相反;⑥节奏相应。
  因此,对仗是对联的基本手法.甚至在某种角度上说,懂得对仗就会写对联了。

  潜川曾经在一个帖子里给网友“古龙传人”发了个帖子,说得比较完整。不妨转贴一下,因为针对实例来分析,更容易理解:


引用:

潜川不才,对网友古龙传人的作品浅评如下,就以以下一联为例:

          骑马来西亚
          射象牙海岸

  潜川窃以为此联不公,何以见得,其实上联结构殊属奇特:
1结构:骑马来西亚,可视之为“1+4”结构,即“骑+马来西亚”。
2结构:骑马来西亚,可视之为“2+1+2”结构,即“骑马+来+西亚”。

  对联之强调六大元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平仄相谐、节奏相应。

  一、字数相等:常人一般不会犯字数不等之弊病(除非是特定时期,譬如民国袁世凯挂的时候,勒令家家户户挂挽联,有人出了这么一幅对联:
             袁世凯 千古
             中华民族万岁
  有人指出对联写错了,袁世凯是三字,中华民族是四字,对不住,立联人答曰:“就是要这效果,因为袁世凯本来就对不起中华民族嘛。”路人大叫妙极了,一时传为佳话。——这是插嘴了。)

  二、词性相当:这是不用多说的,起码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天文对地理,等等,也就是说“实对实,虚对虚”,义类相当。
  何谓实——指实词,意义比较具体的词。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何谓虚——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何谓“义类”——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联在这方面是分得很细的。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官室(楼台门户等) 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飞禽(鸡鸟凤鹤等)
      7.走兽(狼虎象马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
      10.器物(盆杯壶盏等) 11.文具(笔墨纸砚等) 12.衣饰(衣冠巾带等)
      13.形体(身心手足等) 14.人事(道德才情等) 15.人伦(父子兄弟等)
      16.珍宝(金银玉珠等) 17.军事(弓箭刀剑等) 18.文艺(诗词书画等)
      19.文史(经典史册等) 20.精神(智愚苦乐等)
  当然,为了普及,实际对仗时,可以采取以下权益的方法,所谓邻类对应是也。
  邻类对应,指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
      1.天文与时令 2.天文与地理 3.地理与宫室 4.宫室与器物 5.器物与文具
      6.器物与衣饰 7.衣饰与饮食 8.文具与文学 9.植物与动物 10.形体与人事
      11.人伦与代名 12.疑问代词与副词 13.方位与数目 14.数目与颜色
      15.人名与地名 16.同义与反义 17.同义与连绵 18.反义与连绵
      19.副词与介词 20.连词与助词 21.介词与助词 22.叹词与助词

  三、内容相关:上下联的内容常规下是必须相互联系和呼应的,例外的是有一种格式称之为“无情对”,是指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
  以阁下所出之对联,“骑马来西亚”,以动词和国名相连,造成两种特殊效果,宜用无情对来对以达到谐趣之效果。

  四、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骑马来西亚”既然形成了两种结构,1结构是动宾结构,2结构是主谓宾结构,其应对之联也必须同时具备两种同样结构,方显工整。
  从这个角度上说,以下之联是不工整的,2结构无法对上,“来”动词怎可对“牙”之名词呢?
          骑马来西亚
          射象牙海岸

    1结构-动宾结构(工整)      2结构-主谓宾结构(不工整)

      骑+马来西亚             骑马+来+西亚
      射+象牙海岸             射象+牙+海岸
五、平仄相谐,这是对联最基本的功夫了,无须详述,因为很无奈。显然是不工整的。现代人已经不注重什么平仄了,其实从汉语的音律上讲,已失去了基本的美感。诸君有心,不妨先在平仄投点资吧。
      骑马来西亚     平仄平平仄
      射象牙海岸     仄仄仄仄仄
 六、节奏相应:节奏,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以上)为一节奏。所谓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同步。

  骑马来西亚
  射象牙海岸
此联若以2结构论,节奏是不相应的。
对仗的N个手法
有关对仗的手法,古人统计一共有49种,太烦琐可怕了,潜川把一些常用的的手法总结一下:
1.工对——对仗严格工整的对子,六大元素全部满足,尤其是类别方面,都属于统一类别。譬如,天文,地理,人物,物品等。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宽对——对仗不怎么严格、基本上还工整的对子,六大元素全部满足,类别方面要求不甚严格。譬如:“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流水对——上联的意思继续接着下联讲下去,形成很完整的一对句子,分开来反而意思不完整了。譬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扇对——又称为“隔句对”。两句对两句。譬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5.同字对——上下句都在响应的地方有雷同的字。譬如:“言必信,行必果”。
  6.押韵对——上下句的最末一字都押韵的对子。譬如:“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7.错综对——上下句相应的字,倒装错位,改变了位置。譬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8.三句对——又称为“鼎足对”。三句并列相对。譬如:“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顺序记不清楚了,反正就那么回事。
  9.四句对——同上,四句并列相对。譬如:“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10.当句对——对仗一句里面都可以完成了,不过下一句也必须如此。譬如:“惊涛骇浪”。
  11.不等对——上下句承担相应意义的字的数目不相等。譬如:“死要面子活受罪”。
  12.领字对——又称为“尖头对”。上句前面有领字。譬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往往出现在词里面,显然格律诗里面是不可能出现的。
  13.领句对——上句前面有有领句。只能在词里出现。譬如:“红颜谁料:心比天高,命如纸薄”。
  14.借对——又叫做“无情对”。就是字面上都对,但整体意思怎么都扯不到一块来。譬如:“水手”对“火腿”;“面子”对“头儿”,呵呵,有趣啊有趣
  ——以下省略5880个字,……,……。
  潜川以为,掌握以上技巧,对仗就可以出师了。至于作业,容后空余下来,再布置。
讲讲故事,加深印象
  第三个不需要掌握的内容:呵呵,听潜川讲对联故事
对仗倘若用来写对联,就叫做对对子。如何练习先放放,大家轻松一下,其实对对子并不难的,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
且听潜川慢慢道来:
[故事一]:
  古代文人写对联是要收钱的,某财主吝啬,不肯再花钱,老妈生日顺手就去改春联,财主虽然蠢笨,却懂点平仄对仗。知道“爹”是要和“妈”对仗的。
  于是,好好的对联:
          天增日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就改成:
          天增日月妈增寿
          春满乾坤爹满门
  ——看的人无不倾倒


[故事二]:
  相传辽国使者出使宋朝,名为进贡意在测试大宋是否有人才,特意出此一联:
      三光日月星
  当时满朝文武一时无法对出,只有苏东坡微微一笑,随口吟出:
      四诗风雅颂
  辽国使者正在惊叹之余,忽然天降大雨,苏东坡触动情景,立即再吟:
      一阵风雷雨
  辽国使者大惊,深感中原人才济济,苏东坡再吟:
      两朝兄弟邦
  于是乎,辽国出一联,苏轼连对三联,一时引为佳话,辽国足足数年不敢犯宋。
      三光日月星
      四诗风雅颂
      一阵风雷雨
      两朝兄弟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条对联不是唯一的答案,只要可能,它的应对就有N种

[故事三]:
  清代的一次殿试,才子刘凤浩取中第三名探花。但他是个独眼人。乾隆皇帝钦点他时见到刘的相貌后有些犹豫,心想再考考他,如果确实才识卓著,就给他功名。乾隆帝出的上联是:
                独眼不登龙虎榜。
  刘凤浩应对道:
                半月依旧照乾坤。
  此对含意深刻,乾隆心已嘉许,又念出一联再试他道: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谁是摘星手
  刘凤浩只略一思忖,即信口答道: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刘凤浩的才识终于使乾隆帝心悦诚服,随即钦点他为探花,登上金榜。

[故事四]:
  这是让我很感动的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书生,进京赶考,路过一酒店,发现老板的女儿居然千娇百媚,顿生爱慕之心,马上求婚,姑娘一看此书生是典型的白面馍馍,长的也不错,也生爱慕之心,真是干柴遇见烈火,但女孩子总要矜持一下吧,而且也想估测一下对方的斤两,不然花容月貌就白投资了。
  姑娘端了一杯酒,加冰块(那时难道有冰箱?!),出句:
              冰冷酒,一点水、两点水、三点水。——(古代的冰是这样写的:氷,所以是一点水)
  ——各位,“冰”的繁体字是水上加一点的,恰恰分别是前三个字的偏旁。天了,这般绝对,书生如何接招呢?苦苦思索数日,呕血身亡,姑娘心存内疚,就把他葬在酒店旁边。
  来年,书生坟头上长出一棵丁香树,且看满了花。老板对女儿说:那书生对你真是痴情,生前没对出,死后反而对出了。你看——
              丁香花,百字头、千字头、万字头。——(古代的万是这样写的:萬。所以是草字头,也就是万字头)
  姑娘一想,果然工整无比,深为书生痴情感动,大哭一场,从此终身不嫁…… 

[故事五]:
  解缙(一说是纪晓岚)幼时聪明绝顶,父母请来的私塾老师叫做石先生,管得很严,还经常考校他,但一般都难不倒他的。
  解缙偷偷养了只小鸟,每天做完功课后,就去喂鸟。为了不让老师发现,就在墙上挖了个洞,喂饱小鸟就塞进去,拿块石头堵住。不过终于被石先生发现了,石先生很生气,认为这是分心不务正业,就把小鸟捏死(残忍的家伙>_<),还在墙上题字:
            细羽家禽砖后死
  解缙心疼得直哭,一看题字,知道是石先生干的,就在后面跟了一句: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大怒,拿着戒尺来责问解缙,何以不尊师重道(那时候这算是个很严重的事情的)。解缙回答:这是按照先生的吩咐对的。且看:
       细 —— 粗
       羽 —— 毛
       家禽——野兽
       砖 —— 石
       后 —— 先
       死 —— 生
  全部符合对联格式,如若不然,请石先生再对一个。石先生想了良久,胡须捻断几根都对不出来,气冲冲地卷铺盖走了。
  呵呵。解恨。

[故事六]:
  还有个纨绔子弟,先生出句:
                 门前绿水流过去
  学生对曰:
                 屋里青山跳出来

工整是很工整,可惜先生已经晕过去了
[故事七]:
  又想起小时候听过的一个故事。说是某村一书生,擅长打抱不平,又是独身一人,无牵无挂,很受村民爱戴,富豪仇视。
  一日,村中又起官司,书生挺身而出,代写状纸告到衙门。县太爷知被告理亏,但又想护着同党,就出一对联教书生对,说是只要在三步之内对出便判他赢(比对曹植七步成诗苛刻多了),书生自然应允。
  于是县官指着身后的大堂背景——高山浓雾画,说道:
        云锁群峰,哪个尖峰敢出?
  这意思很明显,意思是说在老爷我的范围内,你要听话,否则有你好看的。
不料书生四下一顾,看见大堂左面墙壁左面穿了一个洞,正值早上太阳升起来,一缕阳光透了进来,照在黯淡的大堂内,形成一束光柱,十分显眼。于是书生立马指着那根光柱说:
        日穿漏壁,这条光棍难拿!
说罢大笑而出,把县太爷气得歪歪的。这下联对得更妙,难得的是把光束形成的光柱称之为“光棍”,谐音指自己也是一条光棍,无牵无挂,无拘无惧,你能拿我怎样?
  真是妙对啊!

[故事八]:
  康熙年间还是乾隆年间,曾经有次科举两人不分上下,均够格作状元,考官无法决断,只好禀报皇上,皇帝欣然殿试,进行筛选,还是不分上下。于是皇帝便出了条对联:
         烟锁池塘柳
  一书生一见大惊失色,扭头便走,自愿弃权;另一书生徜徉许久,也宣告弃权,于是皇上欣然御笔亲点前者为状元,众臣大为不解,纷纷议论。皇帝笑曰:朕乃绝对,前者一见便知,可见水平较高,后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当然略逊。
  原来,这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对联,五个字字面上只是描绘常见景色而已,但五个字的偏旁竟然包含了“金木水火土”五行,难怪对不出了。
  事隔数年,被广东秀才对了出来,虽然不算太工整,但总算给这绝对提供了不错的应对范本。广州越秀公园有座镇海楼,原来是用来防守的。对联由此而来:
         炮堆镇海楼
  不过那个“堆”字,始终用得不气派,也还是不能算工整精巧的对联。


春光无限

帖子数 : 544
注册日期 : 12-02-15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