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州诗社论坛
欢迎加入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燕州诗社论坛
欢迎加入
燕州诗社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第五天课程:运章法(下篇)【引用】

向下

第五天课程:运章法(下篇)【引用】 Empty 第五天课程:运章法(下篇)【引用】

帖子 由 春光无限 2012-04-02, 16:36


《七天学会格律诗词》之第五天课程:运章法(下篇)

潜川继续——
“起承转合”的手法如果运用得好,究竟有什么样的结果呢,潜川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那简直是有点石成金的功效,起死回生的特效!当然,牛皮是吹出来的,事情是做出来的,潜川既然敢夸海口,就要举出事例来,以佐其证了。
有关“起承转合”的故事一:
明代四大文人祝枝山(一说徐文长,管他呢,反之是名人),就是经常和唐伯虎等人结伴一起出去调戏街头女孩子乱吹口哨的那位风流文人。当地财主得了幅名画,画面是很多棵柳树,里面隐约一挽红袖,一片远行的风帆,显然是女子送心中的爱人的难舍的情景,真是呼之欲出,名家手笔。这么好的画自然要请名人来题诗了,很不幸地祝枝山就是本地唯一的名人,于是财主亲自上门求字,祝枝山自然很贪财,而且很贪财主的财(何以见得,请看潜川珍藏斑《唐伯虎点秋香》周星驰主演),于是开价1000两白银。财主自然心疼得很啊,于是还价500两,祝枝山也不客气,也不砍价了,先收了钱,拿笔过来立即就写:(看看,古代的文人就是文思敏捷)
东边一棵柳树,
南边一棵柳树。
西边一棵柳树,
北边一棵柳树。
甩笔便走,这下财主傻眼了,回家还被师爷及其他文人好一顿奚落,最后恼羞成怒了,因为那幅画是他重金买来的,等于大好一幅画也毁了!
于是财主在众人的怂恿下,再次携带大批人马冲到祝枝山家,要以损坏他人财物罪起诉告官,并索赔索赔精神损失费3000两,谁料祝枝山不慌不忙地说,本来他题词行价就是1000两,你既然给500两,就题500两的字。于是为了更进一步地加重祝的罪名,书生们也不相信祝枝山还能翻身,又怂恿财主补足500两,看他怎么接下去,谁料到祝枝山一接银两,马上一跃而起,立刻再接着题:
纵有柳丝千万条,
哪能挽得离人住。——也有版本:“总系不得郎舟去”
行不得也,哥哥,
不如归去!
一时满众哗然,书生们纷纷赞不绝口,财主也为之惊叹,想想这1000两也不算亏,反正有钱,只是吝啬而已罢,转眼间破涕为笑,捧个宝贝似的,屁颠屁颠地跑回家去了。

有关“起承转合”的故事二:

据说宋代有一位自命为“才子”的人,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对人们称赞欧阳修的诗文写得好,很不服气。一次,他决心去找到欧阳修,同他当面较量一番。
在途中,他见到一株大杨树,不由得诗兴大发,随口念道:
门前一棵树,
两朵大丫杈。
虽无多少诗味,但他还自觉很不错,想接着再吟下去,但却拼命搜索枯肠也难以续上。这时忽听背后有人续道:
未接黄金果,
先开白玉花。
他转身一看,原是一个穿粗布衣服的陌生人。“才子”觉得此二句还真不错,于是邀请陌生人一块同行。陌生人欣然答应。二人来到江边,见一群白鸭正扑入河中,嘎嘎欢叫。该“才子”又禁不住高声吟道:
一群好鸭婆,
一同跳下河。
当他还未想好如何接续下去时,陌生人又接口吟道:
白毛浮绿水,
红掌荡清波。(注意这是骆宾王的七岁诗,可见这有可能是民间传说)
这两句对仗工整,诗意浓郁。“才子”才开始感到有些佩服。后来,二人齐乘渡船过江,江面上清风徐来,碧波荡漾。“才子”不由得又在船头放声高吟:
两人同乘舟,
去访欧阳修。
陌生人听后,微微一笑,接吟道:
修已知道你,
你还不知修。(修又是“羞”的谐音,一语双关啊)
“才子”想了一下,才悟到陌生人就是欧阳修。于是,羞愧得满脸通红。为什么呢?原来陌生人这续吟的最后两句,不仅直接说明他就是欧阳修(两句的“修”,按当时语境,不难推出指的正是欧阳修。因为,一路上经历表明,欧阳修已知道了这个“才子”的自负和“诗才”,只是这个“才子”还不知道陌生人欧阳修罢了),而且,最后一句的“你还不知修”,利用了“修”同“羞”的同音条件而使这一诗句具有双重意义:表面上指“你还不知道欧阳修”,实际上指的是“你还不知羞”。这种利用语词的多义和同音条件而有意识地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现象,就是修辞学中所说的双关。
有关“起承转合”的故事三:
明代朱元璋文化不高,不过比较喜好打油诗。而后自学成才,其实文化功底还是不错的。一天登基之晨,忽闻殿外传来鸡鸣,估计也是只御**,于是诗兴大动,随口吟诗道:
鸡叫一声撅一撅,
鸡叫两声撅二撅。
群臣闻之,觉得大俗,但又欲笑不敢。接着朱皇帝又续吟道:
三声唤出扶桑日,
扫退晓星与残月。
一下高屋建瓴之势突起,语惊四座。群臣交口称赞其诗气势不凡,是化俗为雅的经典之作。

有关“起承转合”的故事四:
这是潜川17岁时,生理卫生老师好象姓聂,为了活跃气氛讲过的故事,非常经典,于是潜川过耳不忘。
这是有关《三句半》诗的故事,三句半也是诗歌题材的一种,一般表现为五绝或七绝,甚至是古风或打油诗,特点是起承转合的“合”那一句,只有三个字或两个字,“合”的经典就体现于此,因为你要用两三个字来总结引领全局,那还真是有难度的。技术含量不低啊。
话说某年某月,一定在宋朝之后的年代。某地有个财主家出了个天才儿童,年纪七岁就会写诗,很不错的。古代由于幼年教育抓得好,小孩子的基础都不错。于是这位神童认为自己水平已达到进京考试的地步,居然异想天开,要去京城考状元去。小家伙倒也懂些人情世故,带上银两和干粮便上路了。
行至又累又渴处,神童便四处找水,果然看见路边一口水井边,一名美丽女子正在打水,估计是村姑吧,于是上前彬彬有礼地讨水喝。美女看见小帅哥,眼中顿时一亮,不过大白天不方便劫色或劫财,就问他何以如此奔波,问明原因后敬佩之心油然而起,但也不相信,于是便叫神童即可对她做诗一首以兹证明,于是神童张口便来:
十八娇娇女,
美赛嫦娥娘。
美女一听,顿时眉飞色舞,哎呀,拍马屁是哪个年代都有效的招式,尤其是称赞女孩子,于是马上把水舀了一勺给他喝,还未递到神童手中,下面两句也吟出来了:
金莲方三寸,
横量。
美女一听不对劲啊,那个年代脚以小为美,裹脚布嘛,往往以三寸金莲来形容女孩子的脚娇小婀娜,但那是竖着量,那横着两三寸,竖着量岂不是老娘的大脚已经一尺五了!
当然,这女子既然是村姑,也肯定是天足(没有裹脚的足),但被小孩子这样一形容,顿时恼羞成怒,马上先泼了神童一瓢水,然后上前拳打脚踢,就差没有当场强暴他了(潜川忠告各位男士,请千万不要得罪女生)。
正在危机时刻,一声“住手”+一句响亮的诵法号“阿弥陀佛”,一名高大英俊的和尚出现在两人眼前,原来是路过看不过眼,特意来劝架的,当然了,欺负小孩子是不对滴。问清缘由,和尚当然也不相信,也要以自己来命题,测试神童的水准,神童当然是神童啊,眼泪还没擦干,诗句已经飞出口外:
这位大和尚,
貌似佛祖相。
和尚大喜,顿时称赞不已,“神童啊神童”,刚夸上一句,小家伙后面两句也冒了出来:
头上无根毛,
贼亮!
和尚一听大怒,一时间连敲木鱼的棒槌都用来敲小孩子的脑袋了。 。
还好吉人自有天相,再一声“都给我住手”的响亮吆喝从旁边响起,原来本地县官出来巡查,看见了两个大人其中一个居然是个和尚在欺负小孩子,实在看不过眼了,马上叫差役们撸回衙门审理。老爷很久没官司了,总要找点业绩吧。但这个案件确实有些轰动,因为是这么小的孩子,于是开审的时候很多人来围观,连县太爷的小妾抱着8个月的小孩子都出来看热闹了。县太爷老来得子自是宝贝异常,马上搂过来边逗小孩子边审理,听完原告被告的申诉,县太爷也觉得不可思议,马上要小家伙即席赋诗一首,这那难得倒小神童呢,马上张口就来:
老爷坐大堂,
怀抱状元郎。
哎呀,这句话可让老爷高兴的要死,大呼,“真是神童了!”,马上要将他无罪释放,但是且慢,神童的下两句又冒了出来:
狸猫换太子,
荒唐!
——列位,小家伙还会用典故呢,狸猫换太子是宋朝的故事,看过包青天的都知道,是皇帝得宠的妃子陷害另外一位怀孕的妃子,把她生下的儿子用剥了皮的狸猫换了,然后陷害母子两人的故事,小家伙在这里引用这个典故,意思是说这个儿子不是你生的吧,因为县太爷年近五十,性功能又不是很好,能不能生小孩子自己都没什么信心啊!就像那个猎人打猎的故事,枪一抬未尝扣扳机,猎物就倒了,可见绝对不是他开的枪!!!

这下真捅到了老爷的痛处,马上以藐视公堂罪、侮辱政府官员、人身攻击等数大罪名,判了他三年有期徒刑,发配到南阳充军去了。哎呀,小孩子真是冤屈啊,在南阳年龄太小,扛不动刀枪,只好派去放羊。终于有一天,到北方去做生意的舅舅闻讯前来看望他,小孩子一看舅舅前来看望,一头扑在怀里痛哭流涕,两人顿时哭成一团。稍后,舅舅问起充军的原因,小孩子抽抽噎噎地道来,舅舅也一时间也不相信,也叫他即时做一首。
这舅舅是残疾人,独眼龙,于是神童一看舅舅,马上吟出:
充军到南阳,
见舅如见娘。
舅舅这一想,不错啊,咱家还真出了神童,正惊叹间,小孩子接着再吟:
两人相流泪,
三行!
——这舅舅一听,又触到心头疼了,最恨人说他独眼龙,于是伤自尊呢,拂袖而去,也不管外甥死活了。
——哎呀,打字好累了,没人鼓掌,真是没劲啊
潜川开了下小差:
因为潜川想起另外一个小孩子,比起上面这位神童,更见功底!

送兄

唐 七岁女孩

别路云初起,
离亭叶正飞。
所嗟人异雁,
不作一行归。

这首五言绝句的作者“七岁女子”,姓名及生卒年不详,《全唐诗》载称:“女子南海人”,“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可见她是初唐武则天时代的一位神童。
“别路”“离亭”对举,点明送别的地点。古代驿路上每隔五里、十里设有亭舍,以供行人歇息,送别的人也常在这里饯行。“云初起”点明送别的时间。除了雨天,“云初起”的时间一般在早晨和黄昏,这里当指黄昏。“叶正飞”点明送别的时令————秋天。景语皆情语,这里以“云初起”衬托其兄起身上路,以“叶正飞”暗示别情的无奈和心绪的失落。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飞”。选取的是与送别时的心情互为表里的颇具象征性的事物,读来令人平添几分伤感。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这两句诗可意译为:“(我)所感叹的是人与大雁不同,人不能象大雁一样一起回归,”只好在这里分手。这两句是以雁作比,直接抒情。雁是候鸟,秋天成群结队往南方飞去。以雁入诗,既切秋景,又恰到好处地抒写了离情。《礼?王制》:“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朋友不相足俞。”“兄之齿雁行”,言兄弟出行,弟在兄后,后以“雁行”借代兄弟,所谓“雁行有序”。看来,此诗中的“雁”并非泛泛的景物,而是小作者匠心独运,以寓“送兄”之意。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古代交通不便,且难免遭遇剪径之徒,因此出门就成了令人挂怀的大事, 旅行役诗词也就成了古代诗歌的一大门类。但象《送兄》诗这样,字数如此省俭,语言明白如话,意境清新高妙,却不多见;何况出自七岁女子之口,且在朝堂上脱口而出,岂不令人叫绝!

——有关律诗的起承转合就比较复杂一点,不过是相对绝句而言。一般有两三种情况:
1.第一句起,第二、三、四、五、六句承,第七句转,第八句合。譬如毛伯伯的《长征》,就是标准的范例。
2.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承;第五句转起,第六句承;第七句转,第八句合。譬如:
无 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起
东风无力百花残。——承
春蚕到死丝方尽,——转
蜡炬成灰泪始干。——承
晓镜但愁云鬓改,——转
夜吟应觉月光寒。——承
蓬山此去无多路,——转

青鸟殷勤为探看。——合
3.甚至还有“转”、“合”都集中在最末一句的,这类情况绝句里面也会出现。
七律?荣升集团副总裁,感赠总裁
当代 潜川
君是苍龙居塞北,——起,兼拍马屁
臣当卧虎说隆中。——承。说——音“shuì”,说服,劝说的意思,自吹自擂。
安邦宜访棠前仕,——承。以下都是提建议,都用典故,估计总裁看不懂了:)
定国须求柳下弓。——承。
决胜全凭孙膑策,——承。
长驱偏重子牙功。——承。
怜才应顾歌鱼客,——承。
看取四方颂大风。——转,合。本句犯孤平,不过还找不到更好的补救方法,搁着先:)
——起承转合是格律诗词的基本章法运用,也是古典诗词的基本章法运用,寥寥四字的组合,当然还有更多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各位学员要细心揣摩,就能仔细看出前人或今人的写作手法,所以道理虽简单,但实际运用到这里,才是最见工夫的地方,因为无论韵律、声律、句律、节律还是别的什么律,都是死的东西,来来去去也就是那些变化,只有章法才是博大精深的部分,而且如何运用,跟人的生活经历、社会阅历、文化素质、思考的角度和深度等息息相关,也就是觉得内容的重要部分。潜川反复谈过,内容大于形式,好诗无论古风还是格律诗还是现代诗还是打油诗还是顺口溜,都能出精品,所以学员水平的高低,其实最终是由章法的表现来决定胜负的!
各位学员,希望好好揣摩领会潜川这一番,以求达到更好的提升!
又,潜川心得:
判断“转”是有标志的,因为一般都看得出转折的副词或介词等。譬如:但,却,偏,不,可,无,便,若啊等等,注意观察就可以发现。
潜川展开阐述“合”:
“合”是章法里面最重磅的字眼,也是决定一首是“黄金”还是“粪土”的关键。以潜川经验来看,有如下三个基本方向来展开“合”的运用,当然,尚有更多的运用经验,还需要各位学友们去总结。

方向一:意境
方向二:警句
方向三:奇句

——何谓意境?简单地理解,意境就是诗、歌、词、散文、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所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具有情和景两种艺术要素,其中,景更为重要,因为景是产生感情的平台,有景就用情,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更土地理解,已经就是要让人看了你的作品以后,眼前能浮现出那种情景来,而且还越嚼越有味道,这是考验你的语言功底,观察能力,也就是真正锻炼了你的才华。同样是“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桥头”,如果是农民同志(并非侮辱,潜川特地郑重申明,因为潜川就是农民的儿子!)和知识分子,就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但显然是前者心口堵得慌却无法描述,而后者却很容易一层次一角度地表达出来,因为他比前者更能驾驭语言!
 

譬如:
——碧云天,黄叶地。那秋天的感觉是否浮现在眼前?
——独立小桥风满袖。那孤单的身影是否令你情不自禁地要去拥怜?
——人面桃花相映红。那人比花娇、花衬人媚的感觉是否让人惊艳?让你动想入非非的念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你的耳边可曾想起那悠扬的钟声,或是《涛声依旧》那首歌的旋律?
——白云生处有人家。你可曾想象得出,那白云隐约生起的地方,透着两三户人家?
——各位,意境的感觉出来了吗?

——何谓警句?这个就好理解了。意境比较难理解,以后要花费篇章去阐述,但警句其实就类同于名人格言似的的话语,表达了思想的深度,有意义,有哲理。但不是口号一样的说教,而是巧妙地把道理寓在诗句里。
譬如: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一寸光阴一寸金。
——要留清白在人间。

——何谓奇句?就是很奇特的句子,很有韵味的句子,很有情调的句子,很有味道的句子,也许没讲上什么道理,但却让你反复吟哦,一唱三叹。
譬如: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有“怜子”的含义,就是爱你的意思)
以下是引用潜川在2006-02-18 21:50:26的发言:
关于起承转合早就听说了,却直到今天看了师兄得讲解才算明白,以前得话只知道写诗要遵守自然法则,逻辑顺序而已,但是到底有那些自然法则,逻辑顺序还是不大明白,希望师兄不吝赐教。——红尘顿首
潜川一直未能回答红尘的问题,因为潜川所受过的教育不一样,倒还真没听说过自然法则,逻辑顺序这些理论,历代诗词理论甚多,潜川虽穷毕生之力也未能全览,红尘不妨把相关文章贴些出来,潜川可边学习边回答红尘之问题,顺便也可增长自己见识。
以下是学友的转载:——
§1.05五
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摘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潜川跟进红尘客之留言:
红尘所贴此言,并非所谓的规则,而是对写作的阐述,这是理解的不同而已。潜川终于舒了口长气,红尘所问之问题,尚在潜川所学范围之内。潜川可以做答——:
本段阐述之道理,其实可以归纳成这么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所表现的是,王国维再次阐明了写境与造境的关系。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是环环相扣,互相制约的,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即使写入作品中,为了集中体现你要表达的主题,你也许会对你的来自自然和生活中的题材进行加工、削减,但也必须保留其原有的关系脉络。
譬如,你写的故事是隔壁阿娇的故事,但这阿娇的相貌偏偏不如你想象中的美好,甚至还长了好大一颗美人痔,有碍市容,不象美女反象媒婆。那么由于你的作品是再加工,主人翁是从阿娇取样的,这是纪实,故事就是阿娇的爱情故事,也是你的纪实,但你为了你的需要,你要去掉阿娇的美人痔,换成光滑的皮肤,还要改变阿娇的名字,因为必须配合你表达的内容,而且由于阿娇的事迹还不够丰满,你还得要把青柳和玉的两段经历改造成阿娇的经历,这样才能形成你需要表达的题材的全部,形成完整的故事。
所以说,写实家也是理想家,理想家也是写实家,他们二者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但无论如何转化,它仍然有它的潜在的规律,自然的法则。
写境是写实,但必须高于实际,造境是虚构,但虚构要合服逻辑,一切均来源于生活。


春光无限

帖子数 : 544
注册日期 : 12-02-15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